sb1355360842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Faust / 2011

出品地:德國 /導演:亞歷山大.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

 

浮士德】,這個歌德筆下人魔交易題材的經典,蘇古諾夫再拿來拆解重構;不同於原版著眼於靈魂與欲望的交換當中,闡述神性道德的堅守美德,而是把話鋒與視角直探人類「肉體」無可抑制的渴望與墮落。整部電影裡,化身為當鋪老闆的魔鬼(或人性之惡的投影)就像個伴遊者,陪著浮士德進行一段無盡的靈性掙扎沉淪之旅,刨掘潛藏於人性深處的劣根性。 

故事開鏡特寫就以男性性器官往上推,掏空軀殼皮囊的內臟卻也找不到靈魂,帶出貫穿全片的主旨。在19世紀初窮乏、陰鬱的時空背景裡,主角浮士德質疑著生命的飢餓困頓,滿腹學識的無用空虛,過程中時而迷幻、時而擠壓、時而歡慾的場域,自喃式的哲學隱喻對白,與魔鬼梅菲斯特的思辨交鋒;當鏡頭對應地出現美麗女子的陰部特寫,另一深層物性肉體的感知又被燃起,於是「匱乏」、「色慾」成為出賣靈魂的兩大主題。導演刻意地採用比較壓縮的43比例畫面,並在攝影上製造中古油畫的那種暗沉基調,於昏黃、淺綠、灰暗等不同色彩間調配轉換;中間更不時以扭曲變形的弧鏡特效,來製造如霧似幻的感覺。光影在本片也是隱喻的語言之一,圍繞著瑪格麗特的強光光暈凸顯了少女的純潔;而終場前的冰島火山冰原的遠景,又讓光線宛如地獄之途的幽暗。 

蘇古諾夫的【浮士德】在藝術美學的探觸有獨樹一幟的格調,全片彷彿是動態的畫布油畫展覽,絢麗中帶著冷峻,充滿著各類的哲學物語與視覺象徵,幽緩深遠,詩意飽滿,藝術質感十足的渾厚。當然這種非流於俗的影像風格,與靈性辯證的冷門內容,異於尋常的艱澀難嚥。觀影者與浮士德有同樣處境,感官經驗的挑戰,素養縱深的考驗,一種極限啊!

「我的作品不是有關神與上帝,而是有關人類自己,講述他們一些特殊的個性。人類面對自己的殘忍,雖然努力想要說服自我,卻終究很難。」-Aleksandr Sokuro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ZZ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