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px-Hotel_Rwanda_movie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 2004

出品地:/ 導演: 泰瑞‧喬治(Terry George

1994年在非洲大陸這場因國際強權操控種族仇恨而發生的大屠殺除了浩劫能給人類什麼覺醒透過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可以企圖去反省當時提不起的道德勇氣嗎 還是Paul Rusesabagina的英雄事蹟太值得歌頌讓觀眾們知道這樣的故事很正面就跟【辛德勒的名單】、【永不妥協】……,讓主人翁在人類屢見不顯的愚昧裡,散發慈悲的光輝。

以「電影」論,事件背景極為張顯的前提下,沒在畫面裡的置入太大量的屠殺血腥是好的,將論述矛頭指向國際社會的袖手旁觀,避免太感官的「虛構寫實」(如【搶救雷恩大兵】、【鐵達尼號】之流)。幾個情節的張力撞擊倒也高明:那個晨霧綠樹的鄉間,車子輾過並受阻於屍橫遍野的河邊小路;即將撤離的西方記者,掏出鈔票企圖彌補跟他有過幾夜情的胡圖美少女;而在磅礡大雨裡逃命的當下,飯店的胡圖族侍應仍盡責地為顧客撐傘,記者:「請你別這樣,那讓我感到羞愧...」。是的救亡圖存時刻下的落荒而逃確實不怎麼光彩,安逸世界、盯著螢幕的觀眾,正也是被批判、順道被羞愧的對象。可能吧,當人們透過這些被棒喝的瞬間,會願意記住這件事,這些被屠殺的、遠方的人,這些我們的沉默、背叛。紀錄,避免遺忘,電影的基本功能!

其他較泡沫的劇情ex. Paul的珍愛家人,與各方勢力的蛇委折衝,尋救妻子姪女的意志…..,相對的又讓本片充斥著傳統西方式的人道思維,溫情主義,自我釋懷,減低了影像戲劇的格局,僅僅提供催情,卻無能創造史書價值。很影集式的攝影,大量的當地音樂,也是想當然耳的選擇。很可惜它沒能更深層的構思與組織,終究,仍像本片經典對白說的:「人們看到這些影片,會說『天啊,好可怕!』,然後繼續享用他們的晚餐…..」。

I think if people see this footage, they'll say Oh, my God, that's horrible. And then they'll go on eating their dinners.

 

 

20110618_7e38dfdbaa36a22f7546LTaNMHmdcuQT

 

戰地救援:盧安達風雲(Beyond The Gates / 2010

出品地:/ 導演: 麥克‧卡頓瓊斯(Michael Carton Jones

 

是另外一個故事。人們無法改變歷史,是否因此編寫一段戲劇、拍一部電影,試著紀錄下在那人性泯滅的片刻,每個人自我道德勇氣的極限….,或探討一下人心的脆弱與超脫、生存與犧牲的各種可能性。當然,還有歷經那個難以抹滅時刻的人,自我療癒的渴望。

坦白說,這樣的屠殺事件裡,總是不乏諸多感人的事蹟值得記錄;然而面對過多的戲劇編撰,只能刺激短暫的衝擊省思,不足以認同,甚至已脫離本事的政治影響與對經歷事件族人的關注(過去近十年,盧安達已是目前非洲經濟表現最好的國家之一)。本片的拍攝比起【盧安達飯店】,注入了更多的電影語言,色彩、影音技術的層級也更豐富;然劇情與結構的同質性太高,一樣血腥緊繃的氛圍,一樣生命危亡時刻的犧牲、救援,一樣有當年聯合國發言人拒絕稱呼「屠殺」的詞窮記者會,一樣的人性高貴情操的頌揚,彷彿人們需要透過這樣的電影,對懦弱的人心進行自我的救贖。從【辛德勒的名單】、【南京1937】,後來更有偶像浪漫的【戰火情人】,華麗風月的【金陵十三釵】,於是本片呢?則是又另外一部的「撼動人心、發人深省」。

圖西人和胡圖人後來怎麼了?盧安達的現在如何了?跨越那個邊界後,心靈就安頓了嗎?

後註:觀賞兩部關於盧安達事件電影的同時,腦袋裡一直想著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同樣在講述一個事件(族群對立),差別在於它以恢宏的歷史格局,借用一個家族的興衰,描述當時各族群所面對的處境,引導觀眾去置身那個背景氛圍,進而窺探事件發生的本質,和其衍生的社會變遷。在戲劇過程中,產生了內化的認同、理解,這是一般同類型電影鮮少做到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ZZ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