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 / 2011
出品地:中國 / 導演: 張 猛
挺跳脫的黑色幽默電影,廢棄的鍊鋼廠、豬的屠宰間、雜耍表演的喪葬靈堂…,諸多寫實場景,但又超現實的畫面構圖(有些還刻意模仿名畫),導演企圖用製作鋼的琴做隱喻,突顯資本主義思想帶給勞動階級的壓力,並悲觀地透露一種徒勞無功的阿Q生活觀。節奏輕鬆,甚或嬉鬧,但講述的是一個挺心酸的故事。
導演創意十足,用熱情、狂歡來描繪現實的殘酷、生活的顛簸,頗富戲劇空間;但整部電影似乎太著墨表現手法:大東北灰矇矇的色調,極具想像及寓意的拍攝運鏡,對比劇情需要的優美插曲,頹壞廠房裡華麗的歌舞穿插…,是的,很成功地讓電影充滿突兀感;然而,在太多舞台式的淡出換幕的剪接切割,不時地將觀眾拉出另一個新奇事件的位置,讓情緒無法連貫在電影的脈絡中。父親為女兒造琴的悲情力道被打散了,幾個附加的支線,如老鋼廠的煙囪被炸的失落、夥同偷琴的校園豪情、朋友的情義與各自的掙扎、女人感情的相惜與背叛…,也宛如橫生的枝節,頗為零散也無關痛癢。劇本的編寫上沒能像《讓子彈飛》,在強有力的單一主軸下去發展創意,而主客調配的失當,形成了「想說的事兒很多,卻一件也說不上來」的困窘。可惜了一個有潛力的劇情,和諸多讓人會心驚艷的畫面橋段,整體的感覺是有點草莽。
當然,基本上的幽默詼諧是構成的,演員們的表演是百花齊放,形象鮮明的;它熱鬧、質樸、酣暢,飽含著一種失落階層的感情與尊嚴。以通俗的角度觀望,「哀而不傷、苦中帶笑」是喜劇的細膩,所有的荒誕滑稽更緊緊地貼在生活的裡子上,那才不生硬、夠真實,觀影後方能沉澱不凝重卻真誠的反思。《鋼的琴》或許沒想著成為什麼大片,它只是在無奈的悲苦裡,提供些紓解的娛樂,或是某個時代故事的紀念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