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_fben6010379301.jpg

 

班尼的錄影帶( Benny’s Video)/1992

出品地:奧地利 / 導演: 麥可漢內克(Michael Heneke

 

 

劇中的殺人情節,是一種純粹的心理變質而無關乎在犯罪事件中常被歸究的原因,或許這樣的安排,是戳穿了我們這個理性信仰的變態與荒謬,觀影後的「真實世界」,是否跟錄影帶裡的影像一樣另人錯愕?

 

麥可漢內克的作品之所以非常吸引人,部份的原因在於他擅長用「窺視者」的角度來提供影像,發揮了多種不同的效能來滿足觀眾。在「班尼的錄影帶」中,將觀眾與「Normal On」的攝影機等同起來,見證了無預警、無目的的虐殺是多麼震撼;人生責任價值的過度理性分析是多麼的扭曲(對白:還好他未成年;送去精神病院;以後工作求職將會留下污點…)。

 

 電影中大力批判的問題根源,其實已直指為「中產階級信奉的家庭教育」。那一個找不到出口的寂寞青春,面無表情掩飾的疑惑、殘酷與空洞,是屬於無責任感的14歲少年;但成人對生命的理解,又比14歲多多少?或者,是一種成熟理性的自我感覺良好?當班尼回答父親「為何殺人?」的問題,回答:「只想知道那種感覺」時,我想應該所有人都很心悸吧!這是我們生命裡多少行動的動機啊?

 

麥可漢內克曾說:「答案只是謊言,留給政客去處理就好」!電影裡沒有提供事件的教訓,視覺上的影像不應停留在道德上的刺激,而是,該被轉化為一種等待理解的未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ZZ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